《岭南师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北大校徽一解

   期次:第195期      
 
                               罗海鸥
    校徽是大学精神的标识,是大学文化的象征。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校徽。在所看过的中外大学校徽中,我对北大校徽最为赞赏。
  首先,北大校徽方正圆融的外表,弘扬了中国 “天圆地方”的传统设计理念,并以中国象形文字“北大”为设计元素,以最少的笔墨表达了最为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展示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又勾勒出北大的人文光辉和文化气象。
  其次,北大校徽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上下结构中的 “北大”两个篆体汉字,厚重圆融,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旨意是要培养超越老师的学生。下面的“大”字,像一个高大魁梧的教师,坚强有力地屹立于大地之上,给人一种温暖的亲切感和强大的信任感,其象征着北大所应有的精神之独立、学术之自由和社会之责任。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上面的“北”字,像两个独异的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蕴含着北大的教育理想,是要培育超过老师的学生。这“独异”两字,按鲁迅在 《随感录三十八》中所说,这种人大抵有几分天才,几分狂气。其自信自傲,愤世嫉俗,宁愿不合群,也不随波逐流,敢于向庸俗宣战,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社会变革多从他们发端,人类风尚多由他们引领。故鲁迅说,多有这种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这正是鲁迅曾说的,“北大是常为新的”的新之所在。这也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根本原因。所以,杜威在谈到北大时说,就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世界没一所大学可望其项背。大学教师,立己树人,使命崇高,任重道远,甘于奉献。他们深知,自己呵护和培育的学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希望所在。因此,哪怕即使一个人,他仍要坚守信念,独立前行,刚毅坚卓,攻艰克难,以一己之艰苦实践,开辟出一条新路来。这种人,就像梁启超九十年前讲的 “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简言之,他们不仅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而且是“坚守信念,勇创新路”的勇者。教师如此勤教力学,立己树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学生站在老师肩膀上,应深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应看得更远,走得更好,才能不负师恩、不负众望,实现其“明德新民”的人生责任和使命。
  从校徽图上看,这两个学生背靠着背,蕴含着他们将来要有所担当,充实民族脊梁;要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要追求真理、不畏权威;而不是随波逐流、相互依附,更不是互相作弊。两个学生,加上一个老师,组成三个人,既蕴含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味,即师生间具有亦师亦友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又体现了学生既敬爱师长又超越师长,“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就表明,北大校徽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与孔夫子“后生可畏”和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中国教育传统和理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且表明了北大要办的是中国的大学(auniversityofChina),而不是在中国的大学(auniversityinChina)。
  第三,北大校徽外围的英文"PekingUnivisity",体现了北大立足本土、胸怀全球、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与国际视野。无独有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我看到了一尊“钢丝上的行走者”的雕塑。其蕴含的内涵也是要培养超过老师的学生,与北大校徽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北大校徽从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理念等层面,彰显了北大独特的文化和气象。它是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特邀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鲁迅亲自设计的。鲁迅说得好,“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从来没有平坦的。大学之路如是,教育之路亦然。大学教育之路,很艰难,但很崇高,只要每个教师坚定信念,立德树人,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做起,中国大学就能担当,中国教育就有希望尽心践行。今天,我们阅读北大校徽,可以品读出大学的理想与抱负,可以品读出大学人的精神与意志,可以品读出设计者的人文品味与天才异象。

岭南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172次访问,全刊已有348611212次访问